版权所有 ©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黄山市委员会 地址:黄山市屯溪区天都大道13号总工会大楼7楼
电话:0559-2312726 节日期间监督举报电话:13705593878
技术支持:安徽移动黄山分公司 黄山龙麒网络 备案号:皖ICP备17011172号-1

2022年11月24日,郑涛与母亲将收获的新鲜蔬菜打包。新华社记者杜宇摄
一把蒜苗、两根莴笋、半斤青菜、几颗胡萝卜……七八种当季蔬菜随机搭配,“新农人”郑涛娴熟地把它们放进纸箱,不一会儿一个“蔬菜盲盒”就打包完毕,第二天这些蔬菜就会出现在消费者餐桌上。
“盲盒分为四斤装和八斤装两种,蔬菜都是我们当地露天种植的,每种蔬菜的量大约够吃一到两顿,避免浪费。”来自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郑涛说,上午在地里忙完后,下午就开始处理订单。临近春节,他还打算在盲盒里放一些黄山的特色糕点,回馈顾客。
据郑涛回忆,“蔬菜盲盒”的创意起源于2021年7月。当时,郑涛家小菜园里的蔬菜成熟了,长势喜人,家人吃完后还有很多结余,他就发了一条朋友圈:七月小菜园,蔬菜随心配。
“从菜园到我办公室也就3分钟,等我回到办公室时,已经有四五个人评论说想买这些蔬菜。”郑涛说。青椒、黄瓜、茄子……各种蔬菜随心搭配,第一份“蔬菜盲盒”就此诞生。
“没想到反响很好,很多顾客评论说这些农家菜有小时候的味道。”郑涛说,随着订单的增加,自己的小菜园已经供不应求。于是,他开始帮助当地的农民卖菜,将农村富余的农产品进行电商化销售,最多时一天能有200多单,日销售蔬菜1200余斤。
郑涛告诉记者,盲盒的概念迎合了年轻人好奇的心理,也解决了一些人的选择困难症。此外,盲盒里面有不同的搭配,这样消费者一顿可以吃到多种蔬菜。
依托黟县环境、土壤的天然优势,当地生长的蔬菜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。虽然每户种的量不多,但一年四季,瓜果蔬菜交替生长,积累下来的总量也算可观。“这既满足了城里人的乡愁,又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。”郑涛说。
“为了种出更好的蔬菜,村民们把以前的抛荒地利用了起来,并把自家的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,成为农村地区一道微景观。”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丰梧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周涛涛说。
截至目前,郑涛已经帮助当地两个村60余户村民销售过蔬菜,其中的佼佼者当属碧阳镇钟山村的胡建新。
老胡今年64岁,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。目前,他与郑涛已经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,隔三岔五就会把家里富余的蔬菜送来。过去一年,胡建新和老伴通过给“蔬菜盲盒”供应蔬菜,共获得6800多元的收入。
“新农人”郑涛大学毕业后,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在大城市打拼,在旅游行业工作。后来他回到家乡开了旅馆,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,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年轻朋友,这些人成为第一批购买“蔬菜盲盒”的顾客。
“买过很多次了,像自家菜园种的。”“我的孩子特别喜欢吃他们家的菜,会继续购买。”为了满足回头客的需求,郑涛推出了月卡套餐,每个星期五给会员发送一份“蔬菜盲盒”。
然而,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在销售旺季,郑涛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去村民家收菜;为了保证蔬菜新鲜,他要不断调整包装材料;遇到物流无法发货,他用一条一条信息向顾客道歉。
“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,我很感谢顾客给我的反馈,给了我不少灵感。很多顾客从质疑到回购,这些都给了我巨大的鼓励。”郑涛说。
面向未来,郑涛希望扎根乡村,走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之路,带动更多村民增收。
2022年1月,郑涛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公司。2022年7月,他在当地的碧山村流转了43亩撂荒地,计划打造黄山首个露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,对优势土种提纯复壮。2023年,他打算改造村里的闲置房屋,做成新鲜酱菜加工工坊,弘扬徽州酱园文化,并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,让顾客参与播种、采摘、加工等环节。
由于碧山村的萝卜远近闻名,于是他把这个项目命名为“萝卜计划”,旨在保护本土优良品种,打造特色区域品牌,激活“老农人”力量,带动“新农人”参与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区。